聖山 大拉弗拉修道院

大拉弗拉修道院在聖山二十個道院中佔據尊榮序列的首位,位於阿托斯半島的東南角。其建造者即聖山道院之祖聖阿塔納西。祖師本是特拉佩宗塔地方人士,他在聖山建立了共住同修的道院體制,而此前聖山只是有獨居的隱士而已,並無系統的修道制度。故而,大拉弗拉道院的建立,被看作是阿托斯道院體制的初始(公元九百六十三年),而此道院,也就成為聖山的祖庭聖地。

阿塔納西本是君士坦丁堡的一位教師,他放棄了世俗生活,在九百五十七年前往聖山,獨自隱居於曠野。當時的軍隊統帥尼基佛若-佛喀是阿塔納西的好友。當尼基佛若-佛喀成為了國君之後,阿塔納西所建的拉弗拉道院被提升為皇家道場,獲得了豐厚的供養和豁免一切稅賦的特權。大拉弗拉修道院一如其名(拉弗拉本身即是‘大型共修道場’的意思),堅持推行共住共修的修行體制,而這一立場,受到了聖山傳統的獨居散修的隱士們的抵制。九百七十二年,尼基佛若-佛喀的繼承者,拜占庭國君約安-齊彌斯基頒布了著名的“特拉格”諭令,這是阿托斯山的第一部成文山規,其中規定,共修的道院體制和散居的隱盧傳統應該和諧並存。當時拉弗拉道院是聖山最大的共修道場,有修士八十餘人。而到了十一世紀,人數則達致七百以上。

經過歷代增修,如今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道院建築群,四周由高而厚的院牆圍繞,其中有主堂、齋堂、廚房、麵包房、油酒庫、器物庫、製衣間、醫藥室和圖書館等建築。除了主教堂外,道院還擁有另外兩座較大的教堂,分別奉獻於庫庫則利薩聖母像(此像得名於本院的聖人約安-庫庫則利修士)和弗里吉亞的聖彌哈伊爾。在道院中庭四周和院牆相連的建築中,包含著修士們的寮房、接待朝聖客的客房、多個小經堂等設施。在曼德拉吉小海灣中,設有本道院專用的碼頭。

拉弗拉道院的主堂建造於公元九百六十三年,為紀念道祖阿塔納西而立,建築形制為帶圓頂的十字型,整體分成四個部分。由此教堂開創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被稱為“阿托斯式十字堂”,不僅在聖山半島廣為流行,也在拜占庭和後拜占庭時代傳播到了整個巴爾幹半島。

一五三五年,道院的主堂內部由著名的畫師克里特人德奧法尼(德奧法尼-斯特瑞利察-巴塔)負責繪製壁畫。這位大師曾經在麥泰奧拉繪製聖像,最終則成為了拉弗拉道院的修士。作為“克里特畫派”的代表,他借鑒了十五世紀其他克里特偉大畫師的風格,在修道院主堂的大部分內牆上留下了他的大作。除了中央教堂外,德奧法尼和他的兩個兒子也完成了齋堂、油酒庫和廚房內部的裝潢。

本道院最為重要的朝聖對象有二:其一是位於主教堂內的聖阿塔納西祖師的墳墓;其二是道院北側的祖師聖泉——聖阿塔納西祖師曾在此泉邊結廬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