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泰奧拉-聖尼科拉-阿納帕弗撒修道院

meteora moni ag nikolaou

聖尼科拉-阿納帕弗撒道院距離喀斯特拉吉村甚近。如果從該村出發入麥泰奧拉朝山,本院將是朝聖者看見的第一所道院。

一般認為,本院得名於十四世紀時的一位修士——首位在本處岩頂修行者,以及本道院的奠基者。但也可能,這位尼科拉修士並非建院始祖,而是道院的某代中興之祖。

十六世紀初,修道院被徹底翻新,當年聖徒的教堂也得以重建。在建築群的二樓,設有道院的主堂,於一五二七年繪製了內部壁畫,畫師是著名的克里特人德奧法尼-斯特瑞利扎“蒙選者巴塔”——拜占庭聖像畫克里克學派的奠基人。

本道院所在的那座岩山外形尖銳,頂部面積狹小,這種天然條件給道院建築帶來了很大的限制。當年修建時,不可能將道院設計成普遍的樣式,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把一個正常的道院建築群所需的各種設置分成三組,上下相疊,最終造就了我們今天看見的上下三層的道院形制。

本道院一度被荒廢,在二十世紀六十年年代,由於考古工作者的重視,道院被修復並重新開放。直至一九八二年,只有一位名叫帕拉馬斯的神父主持本院。當他因為年老體弱而不得不離開後,道院重新被關閉打十五年之久,僅僅每年夏季,由卡蘭巴卡鎮的司祭們前來打開山門供人短期朝拜。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再次恢復為正常運作的修道院。

道院主堂被奉獻於聖尼科拉,佔據了道院的整個第二層。教堂並不大,大致為四邊形,但並不規整,這是因為受到岩頂面積限制的緣故。教堂中央有一小穹頂,內部昏暗缺光,因為上方還有第三層建築,限制了教堂的採光。如其他修道院一樣,教堂主殿前方有外殿(納爾提克斯——啟蒙所),由於地勢所迫,外殿反而比主殿更為寬敞,堪稱一奇。

主堂內的壁畫皆帶有克里特的德奧法尼大師的特殊風格:柔和、生動、色彩明亮。最值得一看的有:救世主之虛己(受難)、聖母祈禱、約納先知出魚腹、眾天神之利圖爾吉亞(天國的事奉聖禮)、復臨(末日審判)等組圖。這是如今已知的德奧法尼大師的最早大型壁畫系列。這組作品是如此出色,以至於最苛刻的評論家見了,也只能默然無語。另外的特殊之處是,只有在這組作品上德奧法尼大師留下了他的簽名,而在其他修道院,比如聖山諸道院的大師作品都是不署名的。

道院電話:24320-2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