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拉弗拉修道院在聖山二十個道院中佔據尊榮序列的首位,位於阿托斯半島的東南角。其建造者即聖山道院之祖聖阿塔納西。祖師本是特拉佩宗塔地方人士,他在聖山建立了共住同修的道院體制,而此前聖山只是有獨居的隱士而已,並無系統的修道制度。故而,大拉弗拉道院的建立,被看作是阿托斯道院體制的初始(公元九百六十三年),而此道院,也就成為聖山的祖庭聖地。 阿塔納西本是君士坦丁堡的一位教師,他放棄了世俗生活,在九百五十七年前往聖山,獨自隱居於曠野。當時的軍隊統帥尼基佛若-佛喀是阿塔納西的好友。當尼基佛若-佛喀成為了國君之後,阿塔納西所建的拉弗拉道院被提升為皇家道場,獲得了豐厚的供養和豁免一切稅賦的特權。大拉弗拉修道院一如其名(拉弗拉本身即是‘大型共修道場’的意思),堅持推行共住共修的修行體制,而這一立場,受到了聖山傳統的獨居散修的隱士們的抵制。九百七十二年,尼基佛若-佛喀的繼承者,拜占庭國君約安-齊彌斯基頒布了著名的“特拉格”諭令,這是阿托斯山的第一部成文山規,其中規定,共修的道院體制和散居的隱盧傳統應該和諧並存。當時拉弗拉道院是聖山最大的共修道場,有修士八十餘人。而到了十一世紀,人數則達致七百以上。 經過歷代增修,如今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道院建築群,四周由高而厚的院牆圍繞,其中有主堂、齋堂、廚房、麵包房、油酒庫、器物庫、製衣間、醫藥室和圖書館等建築。除了主教堂外,道院還擁有另外兩座較大的教堂,分別奉獻於庫庫則利薩聖母像(此像得名於本院的聖人約安-庫庫則利修士)和弗里吉亞的聖彌哈伊爾。在道院中庭四周和院牆相連的建築中,包含著修士們的寮房、接待朝聖客的客房、多個小經堂等設施。在曼德拉吉小海灣中,設有本道院專用的碼頭。 拉弗拉道院的主堂建造於公元九百六十三年,為紀念道祖阿塔納西而立,建築形制為帶圓頂的十字型,整體分成四個部分。由此教堂開創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被稱為“阿托斯式十字堂”,不僅在聖山半島廣為流行,也在拜占庭和後拜占庭時代傳播到了整個巴爾幹半島。 一五三五年,道院的主堂內部由著名的畫師克里特人德奧法尼(德奧法尼-斯特瑞利察-巴塔)負責繪製壁畫。這位大師曾經在麥泰奧拉繪製聖像,最終則成為了拉弗拉道院的修士。作為“克里特畫派”的代表,他借鑒了十五世紀其他克里特偉大畫師的風格,在修道院主堂的大部分內牆上留下了他的大作。除了中央教堂外,德奧法尼和他的兩個兒子也完成了齋堂、油酒庫和廚房內部的裝潢。 本道院最為重要的朝聖對象有二:其一是位於主教堂內的聖阿塔納西祖師的墳墓;其二是道院北側的祖師聖泉——聖阿塔納西祖師曾在此泉邊結廬隱居。
麥泰奧拉-聖斯特梵道院
在麥泰奧拉群山中一塊陡峭的山岩頂端,聳立着著名的聖斯特梵女修道院,它以供奉有大殉道者聖哈拉蘭博司祭的聖顱而聞名遐邇。 本院有兩位院祖,分別是十五世紀的聖安托尼和十六世紀的聖斐洛德奧。 在本道院漫長的歷史中,先後受到多位拜占庭國君及其家族,以及多瑙河流域一些信奉東正教的王公貴族們的資助。一三九八年,當時弗拉幾亞國君弗拉提斯拉夫贈予本院一件無價之寶:聖哈拉蘭博的頭顱聖髑。從此以後,聖哈拉蘭博成為繼聖斯特梵以後,本院的第二主保。 由於本道院的歷史功績和對教會的貢獻,以及本院所供奉聖人的靈應威德,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先後賜予本院“十字建定院”(斯塔夫若毘雅基)和“王家道院”(瓦西利基)的尊號。 本院也為希臘民族近代的獨立鬥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在希臘的馬其頓大區獨立鬥爭時代,馬其頓獨立鬥士的司令部曾一度設在本院,本院也曾庇護多位獨立戰士。在德軍佔領期間,納粹分子出於對東正教的仇恨,用炸藥損壞了聖哈拉蘭博教堂,劫掠了道院,並將當時的院長逮捕入獄。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道院被改為女眾道場。在那個百廢待興,物資缺乏的時代,新遷入的修女們為復興本院作出了艱苦的努力。 在麥泰奧拉諸道院中,本院是最容易攀登的一座。當朝聖者進入山門,來到道院前庭,首先面對的是本院的新主堂:由安弗若西院長在一七九八年所建的阿托斯風格的聖哈拉蘭博堂。 過去的齋堂,如今被改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其中展出本道院最為珍貴的文物(包括古代抄本,聖像,金絲繡製的祭衣,古代織物,木雕,金銀器等)。 本院的院慶每年有三次,分別是:一月十七日,兩位院祖瞻禮;十二月二十七日,首先殉道者聖斯特梵總輔祭瞻禮;二月十日,聖殉道者哈拉蘭博瞻禮。 道院電話:24320-22.279
麥泰奧拉-聖尼科拉-阿納帕弗撒修道院
聖尼科拉-阿納帕弗撒道院距離喀斯特拉吉村甚近。如果從該村出發入麥泰奧拉朝山,本院將是朝聖者看見的第一所道院。 一般認為,本院得名於十四世紀時的一位修士——首位在本處岩頂修行者,以及本道院的奠基者。但也可能,這位尼科拉修士並非建院始祖,而是道院的某代中興之祖。 十六世紀初,修道院被徹底翻新,當年聖徒的教堂也得以重建。在建築群的二樓,設有道院的主堂,於一五二七年繪製了內部壁畫,畫師是著名的克里特人德奧法尼-斯特瑞利扎“蒙選者巴塔”——拜占庭聖像畫克里克學派的奠基人。 本道院所在的那座岩山外形尖銳,頂部面積狹小,這種天然條件給道院建築帶來了很大的限制。當年修建時,不可能將道院設計成普遍的樣式,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把一個正常的道院建築群所需的各種設置分成三組,上下相疊,最終造就了我們今天看見的上下三層的道院形制。 本道院一度被荒廢,在二十世紀六十年年代,由於考古工作者的重視,道院被修復並重新開放。直至一九八二年,只有一位名叫帕拉馬斯的神父主持本院。當他因為年老體弱而不得不離開後,道院重新被關閉打十五年之久,僅僅每年夏季,由卡蘭巴卡鎮的司祭們前來打開山門供人短期朝拜。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再次恢復為正常運作的修道院。 道院主堂被奉獻於聖尼科拉,佔據了道院的整個第二層。教堂並不大,大致為四邊形,但並不規整,這是因為受到岩頂面積限制的緣故。教堂中央有一小穹頂,內部昏暗缺光,因為上方還有第三層建築,限制了教堂的採光。如其他修道院一樣,教堂主殿前方有外殿(納爾提克斯——啟蒙所),由於地勢所迫,外殿反而比主殿更為寬敞,堪稱一奇。 主堂內的壁畫皆帶有克里特的德奧法尼大師的特殊風格:柔和、生動、色彩明亮。最值得一看的有:救世主之虛己(受難)、聖母祈禱、約納先知出魚腹、眾天神之利圖爾吉亞(天國的事奉聖禮)、復臨(末日審判)等組圖。這是如今已知的德奧法尼大師的最早大型壁畫系列。這組作品是如此出色,以至於最苛刻的評論家見了,也只能默然無語。另外的特殊之處是,只有在這組作品上德奧法尼大師留下了他的簽名,而在其他修道院,比如聖山諸道院的大師作品都是不署名的。 道院電話:24320-22.375
麥泰奧拉-聖三道院
聖三道院位於聖斯特梵道院西北方,建造在一座極其高峻的山岩上,佔地約五到六畝,建築莊嚴而又秀美。它被認為是麥泰奧拉諸道院中地勢最為險峻,最難攀登的一所。 舊時,要訪問這所道院,只能通過用絞盤和纜繩升降的吊籃。如今岩石上開鑿出了階梯,但因為陡峭而非常難以攀登。這石階是一九二五年開鑿的,有一百四十級,一直通往岩頂。一九七零年,為了道院物資的需要,新建了一套空中纜車,以便運送大型物件。 朝聖者從道院俯視,可以看見卡蘭巴卡山谷、毘尼河、科齊亞及哈西亞群山等風景。 根據專家考證,聖三道院是麥泰奧拉諸道院中古老程度位列第三者。於十四世紀初,一些隱士開始在此修建隱廬。道院本身修建於一四三八年。院祖據說是一位名為多麥提的修士,但缺乏信史依據。根據今日的推算,在那個時代,要將建院所需的所有物資運送到岩石頂部並建成如此規模的修道院,需要至少七十年的時間。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主教堂(中央教堂)修建於一四七五至一四七六年。砌於教堂南牆外側的碑文也證實了這一年代。修道院有兩所教堂,除了奉獻於上帝聖三的主堂外,另有一所較小的教堂被奉獻於尊榮前驅聖約安。 一九零九年,拜占庭學家魏伊斯在道院的一個密室中發現了四十七卷稀有的古代抄本。自一九五三年起,這些古卷連同修士儒桑諾和阿納帕弗薩的親筆真跡一起被遷移到聖斯特梵道院保存。 遺憾的是,本道院珍寶庫中的珍貴文物在歷次災難中被洗劫一空,圖書館也在二戰期間被德國和意大利入侵者搶劫並焚毀。從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六一年,道院處於荒蕪狀態,許多聖像和聖物被盜竊。從一九七二年開始,道院得到重建,逐漸恢復元氣。 道院電話:24320-22220
麥泰奧拉-瓦爾拉穆道院
根據傳承,本院所在地最初的修道人是十四世紀的隱士瓦爾拉穆。一五一八年,兩位來自雅奈納地方,姓氏為阿普撒拉德的兄弟:修士聖德奧法尼和聖奈克塔里建造了修道院。 道院的主堂莊嚴肅穆,奉諸聖(全體聖徒)為主保。始建於一五四二年,於一五四八年,來自提瓦的畫家弗朗科-卡泰拉諾為主殿繪製了壁畫。而前殿的壁畫則是在一五六六年由提瓦的畫師兄弟格奧爾吉和弗朗科-孔塔里完成的。 道院另有一所單室小教堂,奉獻於三聖司教,建造於一六二七年,在一六三七年繪製了壁畫,為十七世紀後拜占庭時代聖像畫的典型風格。 最初,人們只能通過岩石上的簡陋腳手架攀登至道院。後來道院設置了絞盤升降機,人們通過吊籃出入。至今這套設置仍被用於從平地運送糧食和其他物資到修道院。 一九二三年,修士們在岩體上開鑿了一百九十五級台階,如今朝聖客可以通過這些石階抵達岩石頂端,進入道院。 近年來,道院的聖器庫被改造成博物館,其中收藏了二百九十卷珍貴古代抄本,眾多教會聖器,聖像,繡金祭衣。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一件珍品是用純金線繡制在綠色天鵝絨上的埃彼塔斐,是一六零九年依照本道院特有的古代式樣製造而成的罕見文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任雅典及全希臘總主教,永蒙懷念的赫利斯托杜洛座下(安息於二零零八年)是在此修道院開始他的出家生活的。 道院電話:24320-22.977
麥泰奧拉-大麥泰奧拉修道院
大麥泰奧拉修道院是麥泰奧拉眾道院中最初建成的。其本名是主易聖容修道院,但從十六世紀以來就被稱為“大麥泰奧拉”,不僅僅因為其建築規模宏大,更是因為它在神修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麥泰奧拉山的祖庭身份。 在現存的麥泰奧拉諸道院中,本院面積最大。道院修建在一座高聳的石山上,海拔高度為六百十三米,距離毘尼河面四百十六米。 阿托斯聖山的開山祖師,聖阿塔納西曾在此山修行十年。他和她的十四位弟子,是最早在此修行,並登上此山巖的。 他們在山石上鑿出洞穴,開出階梯,漸漸向上攀登,終於達到了原本只有鳥類才能達到的這塊陡峭巨巖的頂端。 此後,另一位同名的修士,麥塔奧拉的聖阿塔納西,在這矗立於天地間的塊巖石頂上,修建了道院,時維一三四零年。道院建成之後,有組織的修道生活開始了,修士們也建造了一所奉獻於聖母的教堂,被稱為“麥泰奧拉巖石聖母堂”。 不久以後,另一座更加宏大的教堂建成,被奉獻於救世者伊伊穌斯合利斯托斯之易顯聖容。這座教堂被用為道院的主教堂(中央教堂),並因此,直到今天,本院的正式名稱為“主易聖容院”。 本道院的第二位院祖,是阿塔納西祖師的弟子,原塞爾維亞國君:約安-鄔瑞西-盎羯羅-孔尼諾-都喀-帕廖羅格。他出家後取名約阿撒弗,繼承了其師尊和本院建立者的事業。可敬者約阿撒弗修士於一三八八年翻修了聖阿塔納西祖師所建立的教堂,並將其定為道院主堂。 過去,要想訪問道院,必須坐在大籃子中,由修士們推動塔樓中的轆轤(建於一五二零年),通過繩索將人連籃子從平地吊到塔樓平台。直到今天,這套設施仍不時被使用,為將物品運入道院。直到一九二三年,這是朝聖者入院的唯一方式。 如今人們要朝拜道院,不必再坐驚險的吊籃,只需沿著新開的石階信步而上,經過一百四十六級就能達到道院山門。 通過一段隧道進入山巖的主體之後,超聖者首先看見的建築是左手側的祖師修行處,進入大門,在右側可以看見過去用來升降吊籃的絞盤。 除了各修道院都有的教堂等建築,本道院又有出名的風景(從山巖頂端鳥瞰周圍的平原和山川),另外道院的聖器庫、老廚房、地窖等古代建築也都值得一看。 道院電話:24320-22.278
麥泰奧拉-儒薩努道院
在麥泰奧拉聖地的中央位置,儒薩努修女院覆蓋了一座小型獨石山岩的頂端。本院建造於一五二九年,建院始祖是來自雅奈納的一對兄弟:修士司祭聖約阿撒弗和聖瑪克息默。此前這塊岩石頂端已經有一些古代建築的遺存,他們在此基礎上建造了修道院。 如果朝聖客從喀斯特拉吉村開始登山,他們首先看見的是位於他們左手側的聖尼科拉-阿納帕弗撒道院,隨後遇到的第二座道院,就是本院。本院的建築完全覆蓋了所在獨石山岩的頂部,朝聖客從道院陽台可以俯瞰整個麥泰奧拉地區的神奇美景。 直到一八九七年,要進入道院,只能依靠軟梯或者木梯攀登,後來兩座木橋被建成,以便修士和朝聖客往來。 如今人們可以通過水泥砌造的階級山道和兩座石橋進入道院,這些設施是一九三零年道院的施主們幫助建造的。 本道院名稱的由來,並沒有一個確定無疑的說法。有可能十四至十五世紀的舊有教堂(院祖們在其基礎上修建了今日的道院)的建造者名為儒薩諾,由此得名。 道院建築共分三層,一樓是修女的寮房和客房,辦公室、圖書室等則分佈於二樓和三樓。 今日道院的主堂是救世者易聖容教堂。此前在同樣位置有一座舊的主堂,因為年久失修而破敗,一五三零年在此基礎上修建了今日的阿托斯風格教堂。一五六零年繪製的壁畫是後拜占庭時代聖像藝術最為傑出的代表作之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文物工作者的幫助下,本道院被徹底修整一新,如今作為修女院正常運作。 道院開放時間表: 夏季 早九點至晚六點 冬季 早九點至午一點 下午三點至下午五點 每週三停止開放 道院電話:24320-22.649
阿莫爾格的霍佐維奧提薩聖母修道院
本道院位於阿莫爾格島南部的崎嶇海岸之上,在愛琴海上即可望見,道院建築鋪展於三百米高的懸崖巨岩之側。從道院遠眺,是藍天大海的美景。道院外牆為純白色,與周圍色彩豐富的山體形成鮮明對比,共同構成了一幅令人驚嘆的景觀。 由於依山而造,整個建築雖然綿延四十米,但寬度則不超過五米。因地勢狹窄,八個樓層幾乎都彼此不相疊合。人們通過狹窄的階梯、甬道、岩壁上的棧道往來於八層建築之間。 修士的寮房,齋堂,廚房,麵包烤爐,儲藏室,印刷所,蓄水池,水井等等全都利用天然岩石縫隙孔洞等形成的空間而建成,與山體融合為一,渾然天成。這是古代無名建築師們高超技術的結晶,為希臘民間傳統工藝的傑出代表。 至於霍佐維奧提薩聖母像的得名,來自口口相傳的地方傳統。是”霍茲維提薩”或者”科茲維提薩”聖母像的音變或者訛讀。霍茲維提薩聖母像,即耶路撒冷聖地附近霍茲瓦地方所供奉的一尊顯靈聖像。該地位於今日耶利哥的瓦迪奇爾特,據記載,當地曾建有多所初期教會的重要修道院。 道院電話: +302285071274 本文由希臘國文化部提供
阿爾喀迪道院
阿爾喀迪道院位於距羅希姆諾城二十三公里,海拔五百米的山地上,是克里特著名的歷史性修道院之一。 本道院最古老的歷史記錄見於十四至十五世紀之間。是克里特東正教徒的著名聖地,也是克里特解放鬥爭中的重要精神中心。是公認的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歷史遺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歐洲’爭取自由解放的歷史紀念地’之一)。其獨特的建築形制,宏偉的規模以及所收藏的文物,都令其成為克里特最知名和最有氣勢的修道院之一。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的歷史性時刻 一八六六年,在本修道院中成立了克里特人革命委員會,成為當時全克里特島革命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革命的目的是將克里特從奧斯曼土耳其的異族統治下解放,並且加入與已經獨立的希臘國。當時革命的口號是:”不聯合,毋寧死”。在當年的革命戰爭中,本修道院最多時曾接納六百多婦孺避難,並掩護了三百多革命戰士。 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八日,土耳其軍隊對修道院展開了總攻。此前,人們請求當時的院長嘉弗裡伊爾神父離開修道院以避難,但院長神父堅持與道院共存亡。一天以後,攻下道院的土耳其士兵處決了這位英勇的院長。當時藏身於修道院的戰士及婦女兒童們退守到了彈藥庫中,被土軍團團包圍。 這些飢渴交加,精疲力竭的克里特自由鬥士們,為了不落入土耳其人手中,成為異族和異教徒的奴隸,毅然引燃了彈藥庫中剩餘的火藥,與包圍他們的土軍同歸於盡。當時的爆炸是如此地猛烈,甚至也損壞了道院建築的很大一部分。 本道院的瞻禮慶節 – 五月廿一日,聖亞宗徒孔斯坦廷及艾萊尼瞻禮:道院主教堂的右側殿是風險於此二位聖徒的。 – 八月六日,主易聖容瞻禮:道院主教堂的左側殿是奉獻給救世者合利斯托斯(基督)易顯聖容的。 – 十一月八日,總領天神(天使長)彌哈伊爾及嘉弗裡伊爾瞻禮:這一天也是當年道院被土耳其軍隊攻占的受難日。 參拜事宜 本修道院全年中的每一天都向香客及其他拜訪者開放。 具體每月開放時間表如下: 四月-五月 早九點至晚十九點 六月至九月 早九點至晚二十點 十月 早九點至晚十九點 十一月 早九點至晚十七點 十二月至來年三月 早九點至晚十六點 上述開放時間對週一到週日的每一天都有效。 從四月到十月,修道院所屬的博物館及山門每日皆開放。 主日及東正教大瞻禮日,博物館在事奉聖禮(利圖爾吉亞)之後開放。 修道院教堂中,司祭每天都按照東正教禮規舉行早晚上殿各種儀式。每日的早殿從早上六點開始,而晚殿從下午五點開始。 如果您從羅希姆諾城出發,首先 走通往伊拉克里翁的國道,經過大約六公里,轉入”切斯麥-普拉塔尼亞”道。隨即先右轉再左轉,進入舊國道後往伊拉克里翁方向直行,經過了切斯麥、阿德勒、必吉、魯特拉、基利亞納和安納托斯之後即到達阿爾喀迪修道院。 聯繫電話: (+30) 2831083135 電子郵箱: info@arkadimonastery.gr
蒂諾斯島的聞喜聖母(誕神女福音/聖母領報)朝聖地
蒂諾斯島上的聞喜聖母朝聖地可以說是希臘最為知名的聖地之一,廣受信眾崇奉和尊敬。從該處供奉的顯靈聞喜聖母像被發現至今,已經有數千宗神蹟的報告。而此聖地的形成,正好與希臘復國運動同時代。一八二三年尋獲聞喜聖母古像的奇蹟,被看作是上天祝福希臘獨立運動的徵兆。 每年從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的朝聖者來到蒂諾斯 島,以便就近向威靈顯赫的聞喜聖母致以敬意,並領受她的祝福和恩典。 聖堂歷史 尋獲聖像始末 今日的聞喜聖母教堂建造在當年尋獲顯靈聖母像之處。在一八二二年,連續三週(一八二二年七月,聖母在夢中向本島的一位淳樸謙卑的修女聖佩拉吉亞顯現,要求她取出埋藏在地下的一尊古代聖母像。聖母告知佩拉吉亞,聖像位於鎮上一位安托尼-多克薩拉先生的田園內。聖佩拉吉亞連同修道院的院長和其他修女一同拜訪了蒂諾斯島的都主教嘉弗裡伊爾,向其報告了此事。都主教在總領天使教堂(主教座堂)召開民眾大會,要求當地居民在財力和人力上支援這項發掘工作。 民眾遵照主教的命令,開始在聖母夢中指示的地方挖掘,他們先後挖出了拜占庭時代聖前驅約安教堂和古希臘時代酒神廟的遺址,但卻始終沒有找到任何聖像。由於發掘工作持續日久,始終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民眾的熱情開始冷卻,漸漸懈怠,甚至有些人開始指責佩拉吉亞修女為幻想狂。 此後,主教重新組織了發掘工作,精選了虔誠而細心的人慢慢挖掘。終於在一八二三年一月三十日,一位名叫迪米特里-弗拉西的人的鎬頭觸及了一件古物,挖出之後,發現正是聖母夢中所言的古代聖像。 發現聖像和一八二一年革命的關係 發現聖像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剛剛從土耳其異族統治下獲得獨立的希臘。人們將此看作是上天祝福和認可獨立鬥爭的天意顯現。而獨立運動的許多領導者,比如科洛科特若尼斯,彌雅鄔利斯,尼基塔拉斯和馬克里雅尼斯都曾前來朝拜。 建立教堂 尋獲聖像之後,人們就開始在尋獲聖像的地點建造教堂。教堂使用的大量石材(尤其是大理石)多半來自臨近的提洛島。為建造此堂,也需要大量人工。由於缺少資金,經常工人們沒有足夠的工具,或者面臨建材耗盡的局面,更多的時候是到了發工資的日期,卻沒有錢可支取。然而,在聖母的幫助下,每次的困難最終都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解決。在蒂諾斯島和全希臘甚至國外信眾的支持下,教堂建築工程得以繼續。 到一八三二年年中,聖堂建築群的東側部分,包括鐘樓和大門的一部分被完成。而整個建築群的徹底完工,則要到一八八零年。 聖堂 蒂諾斯的聖母大教堂建立於一八二三年。其堂址就是當年聖佩拉吉亞因聖母夢降而尋獲顯靈聖像的所在。全部建築以白色大理石構成,雄偉壯觀,為希臘獨立之後第一座歷史性建築。教堂位於蒂諾斯鎮的突出位置,其建築形制為上覆圓頂的三廊巴西利卡(瓦西利基)。 從教堂中門入殿,在拜訪則的左手側即是蒂諾斯聞喜聖母像的聖龕,其中供奉著這尊著名的顯靈聖像。聖像上佈滿了信眾所奉獻的各種珍寶(塔瑪),同樣的供奉物在教堂內部處處可見。 教堂本身分左中右三廊,在祭台上放則有穹頂。教堂的聖像屏為木質,下部覆蓋金箔,上部則是塗以石膏的木雕彩繪,為後拜占庭時代教會聖藝頂峰的代表作,是弗朗吉斯科-卡納西里大師在一八二五年的作品。 教堂的至聖所建造在三層大理石壇之上,因此比中殿地面為高。其中包含三個壁龕,中央壁龕在祭台(聖桌)後方,東側壁龕中為主升天小祭台,西側壁龕中則是聖母安息小祭台。 教堂自興建至今,沒有大的改變,僅僅是正立面和鐘樓曾經改造過。 於教堂西牆相鄰,有一座十九世紀前業已存在的尊榮前驅教堂。 尋獲聖像小堂 在聞喜聖母大教堂的正下方,三個石砌拱券構成了“下殿”。三個拱券之間的石牆上有拱門彼此連通。第一個拱券為尋獲聖像小教堂,在那裡有當年尋獲聖像的確切地點,其旁又有一股聖母靈泉,聖水長流,供信眾取用。而中間拱券則是聖浸堂(洗禮堂),主要用來舉行聖浸奧秘(伐普提斯瑪)。 燃燈小堂 這座小堂在教堂庭院的外門處,專門為朝聖者供奉燈燭而設,因為出於安全理由和對文物的保護,在主殿內不允許點燃過多的燈燭。 告解所(懺悔所) 在建築群的西翼,設有告解所,在那裡,司祭聽取朝聖者的懺悔,並給予他們靈修方面的指示,幫助他們領受聖體血。 客房 在教堂建築群內本有一些客房。但隨著朝聖規模的逐年擴大,早已不敷應用。如今在教堂建築群之外,有專設的迎賓館。 基金會 蒂諾斯聞喜聖母全希臘基金會,是本教堂的專屬組織。本基金會的資金主要來自國內外信眾的捐助。雖然其資產雄厚,但始終謹遵財聚而能散的古訓,不但廣泛救助鰥寡孤獨,甚至在困難時期反哺國家。 本基金會建立於一八二五年一月,其建立的標誌性事件為“聞喜聖母大教堂建造者、捐助者和朝拜者公約”的起草和發表。那些曾經在尋找聖像,建造聖堂及其附屬建築過程中做出卓越貢獻者,成為了本基金會的首批委員。他們在公約起草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在他們的提議下,公約規定,本基金會的首要目的在於促進教育和慈善事業。 蒂諾斯聖母四大瞻禮 尋獲聖像瞻禮(一月三十日) 尋獲聞喜聖母顯靈之像的週年紀念,是蒂諾斯島最為喜慶的日子。 在瞻禮前日的下午,神職人員和信眾列隊將顯靈聖像從主殿請出,迎至主殿下方的“尋獲聖像小教堂”安置在當年被發現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這尊古代聖像曾經沈睡了多個世紀。隨後在主教的主持下,舉行有特別讚詞的專門大暮時課禮儀。隨後有徹夜祈禱,許多信眾秉燭參加。 第二天是瞻禮的正日,早上舉行主教事奉聖禮(利圖爾吉亞),隨後舉行提念亡者禮儀,並向當年主持尋獲聖像工作的嘉弗裡伊爾總主教紀念像獻花。在午後二時,舉行隆重的聖像巡遊。顯靈聞喜聖母像被請入神輿,由本島居民和訪客中的身份尊貴者抬起,沿著一八二三年首次巡遊的路線,在蒂諾斯島的街道上緩緩行進。到達海邊的平台以後,舉行祈請禮儀,隨後隊列由鎮東回到教堂,將聖像奉安於原處。 誕神女福音瞻禮(聖母領報/聖母聞喜,三月廿五日) 直到一九二零年,來自小亞細亞,尚生活於土耳其統治下的希臘人,每年都坐數十艘汽輪前來朝聖,祈禱聖母幫助他們的故鄉獲得解放。他們人數如此之多,每每到來,甚至有將蒂諾斯島充滿的感覺。 今日,仍然有數以千計的朝聖客在這一天前來朝拜,儘管三月末本地往往氣候惡劣,但劇烈的海風並不能阻擋人們對聖母的虔誠。 在節日前夜,唱過例行的暮時課之後,教堂舉行徹夜祈禱和祈請儀軌,堂門整夜開放。 慶節正日,主教主持事奉聖禮,隨後舉行聖像巡遊,並至海邊行祈請儀軌。 聖佩拉吉亞獲夢示瞻禮(七月廿三日) 這個瞻禮紀念的是一八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蒂諾斯島的修女聖佩拉吉亞在她的修行小室內見到聖母顯現,並受聖母囑託去尋找埋藏地下的聞喜聖母古像。這天的清晨,顯靈聖母像被請至凱赫若武尼山中的“眾天神之后”修女院,也即當年聖佩拉吉亞修女修行並得降示之處。聖像將在此停留一整天。在奉獻給聖佩拉吉亞的教堂內,舉行慶節事奉聖禮和祈請儀軌。數以千計的信眾在這一天前來朝聖,好客的修道院的院長和修女為他們提供熱情的招待。大約下午六時許,神職人員和信眾們抬起聖像,徒步將其請回鎮上大教堂內的原位。聖像經過之處,教堂鐘聲響起,途徑的村莊中凡是因為年老體弱而不能親自前往大教堂或者修道院朝拜聖像者,此時等候在隊伍經過的路上,以便瞻仰聖母慈顏。 當隊列到達蒂諾斯鎮後,聖像被抬到海邊的平台上,舉行當天最後的一次祈請。午夜時分,聞喜聖母像才回到教堂內的神龕。 誕神女安息節(聖母蒙召瞻禮,八月十五日) 從八月一日到十三日,在本堂的前庭,每日舉行聖母安息齋期的大小祈請儀軌。等到節日前夕,全島皆沉浸於歡樂喜慶的氣氛中,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客將蒂諾斯島整個變成了一個巨型客棧。 人們投奔到聖母的慈恩台前,或為祈求,或為還原,或為感恩,千千萬萬之人,各自向大恩之母訴說自己的心聲。 當天晚上,在主教主持了大暮時課之後,司祭們繼之以祈請儀軌和徹夜祈禱。子時之後,舉行瞻禮的首次事奉聖禮,並且向信眾分施聖體血,直到凌晨。、 節日正日早晨,在盛大的主教事奉聖禮之後,聖像被請入神輿,由海軍將士們抬起,舉行巡遊。 博物館及其收藏 在建堂之始,人們就開始將挖掘過程中發現的古代文物收集起來,連同蒂諾斯和提洛兩島原有的教會珍品一起,組織成一個博物館。 當初的這一小小藏館,在近兩百年的歷史中,逐漸擴大為今日所見的擁有豐富藏品的博物館。而本堂基金會的數百位委員擴大其館藏的努力仍在繼續之中。 聖像及聖器展覽 本展覽開始於一九五六年,展品是本堂基金會從全蒂諾斯島各教堂收集來的古代聖像(作為回報,基金出資翻新了這些教堂)。這些聖像珍品代表了蒂諾斯島獨有的東正教造像傳統。 另外,本展覽中也包含世界各地的信徒所贈送的不同風格聖像,以及木雕、銅雕、牙雕等材質造像、器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藏品中還包含有“利伽-斐萊奧憲章”的原版珍品(一七九七年),這是世上現存的三件原版之一。另有殉國烈士牧首格利高里五世的手諭、希臘獨立運動英雄德奧多若-科洛科特若尼的戒指等珍貴文物。 聖器室 本堂的聖器室以藏品豐富著稱。主要來自歷年信眾的供奉。以金銀祭器和繡金祭衣為主,其中的珍品被置於玻璃櫥窗內展出。 埃利斯紀念館 這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首批犧牲戰士的納骨堂。這些烈士是巡洋艦“埃利斯號”的成員,該艦在蒂諾斯島碼頭中魚雷而沉沒。